一、学习笔记
说明:
Kernel版本:4.14
1. 概述
CPU负载(cpu load)指的是某个时间点进程对系统产生的压力。来张图来类比下(参考Understanding Linux CPU Load)
(1) CPU的运行能力,就如大桥的通行能力,分别有满负荷,非满负荷,超负荷等状态,这几种状态对应不同的cpu load值;
(2) 单CPU满负荷运行时cpu_load为1,当多个CPU或多核时,相当于大桥有多个车道,满负荷运行时cpu_load值为CPU数或多核数;
(3) CPU负载的计算(以单CPU为例),假设一分钟内执行10个任务代表满负荷,当一分钟给出30个任务时,CPU只能处理10个,剩余20个不能处理,cpu_load=3;
在实际系统中查看:
cat /proc/cpuinfo 查看CPU信息 cat /proc/loadavg 查看cpu最近1/5/15分钟的平均负载
计算CPU负载,可以让调度器更好的进行负载均衡处理,以便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。此外,内核中的其他子系统也可以参考这些CPU负载值来进行相应的调整,比如DVFS等。
目前内核中,有以下几种方式来跟踪CPU负载:
(1) 全局CPU平均负载(就是cat /proc/loadavg);
(2) 运行队列CPU负载;
(3) PELT(per entity load tracking); 这也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内容,开始吧。
2. 全局CPU平均负载
2.1 基础概念
先来明确两个与CPU负载计算相关的概念:
(1) active task(活动任务):只有知道活动任务数量,才能计算CPU负载,而活动任务包括了TASK_RUNNING和TASK_UNINTERRUPTIBLE两类任务。包含TASK_UNINTERRUPTIBLE任务的原因是,这类任务经常是在等待I/O请求,将其包含在内也合理;
(2) NO_HZ:我们都知道Linux内核每隔固定时间发出 timer interrupt,而HZ是用来定义1秒中的timer interrupts次数,HZ的倒数是tick,是系统的节拍器,每个tick会处理包括调度器、时间管理、定时器等事务。周期性的时钟中断带来的问题是,不管CPU空闲或繁忙都会触发,会带来额外的系统损耗,因此引入了 NO_HZ 模式,可以在CPU空闲时将周期性时钟关掉。在NO_HZ期间,活动任务数量的改变也需要考虑,而它的计算不如周期性时钟模式下直观。
2.2 流程
Linux内核中定义了三个全局变量值 avenrun[3](kernel\sched\loadavg.c),用于存放最近1/5/15分钟的平均CPU负载。
看一下计算流程:
(1) 计算活动任务数,这个包括两部分:1)周期性调度中新增加的活动任务;2)在NO_HZ期间增加的活动任务数;
(2) 根据活动任务数值,再结合全局变量值 avenrun[] 中的 old value,来计算新的CPU负载值,并最终替换掉 avenrun[]中的值;
(3) 系统默认每隔5秒钟(见calc_global_load_tick())会计算一次负载,如果由于NO_HZ空闲而错过了下一个CPU负载的计算周期,则需要再次进行更新。比如NO_HZ空闲20秒而无法更新CPU负载,前5秒负载已经更新,需要计算剩余的3个计算周期的负载来继续更新;
calc_load_nohz_start() //kernel/sched/loadavg.c tick_nohz_stop_sched_tick() //kernel/time/tick-sched.c
2.3 计算方法
Linux内核中,采用11位精度的定点化计算,CPU负载1.0由整数2048表示,宏定义如下:
#define FSHIFT 11 /* nr of bits of precision */ #define FIXED_1 (1<<FSHIFT) /* 1.0 as fixed-point */ #define LOAD_FREQ (5*HZ+1) /* 5 sec intervals */ #define EXP_1 1884 /* 1/exp(5sec/1min) as fixed-point */ #define EXP_5 2014 /* 1/exp(5sec/5min) */ #define EXP_15 2037 /* 1/exp(5sec/15min) */
计算公式如下:
(1) load值为旧的CPU负载值avenrun[],整个计算完成后得到新的负载值,再更新avenrun[];
(2) EXP_1/EXP_5/EXP_15,分别代表最近1/5/15分钟的定点化值的指数因子;
(3) active值,根据读取calc_load_tasks的值来判断,大于0则乘以FIXED_1(2048)传入;
(4) 根据active和load值的大小关系来决定是否需要加1,类似于四舍五入的机制;
关键代码如下:
void calc_global_load(unsigned long ticks) { ... active = atomic_long_read(&calc_load_tasks); active = active > 0 ? active * FIXED_1 : 0; avenrun[0] = calc_load(avenrun[0], EXP_1, active); avenrun[1] = calc_load(avenrun[1], EXP_5, active); avenrun[2] = calc_load(avenrun[2], EXP_15, active); ... }
NO_HZ模式下活动任务数量更改的计算 由于NO_HZ空闲效应而更改的CPU活动任务数量,存放在全局变量calc_load_nohz[2]中,并且每5秒计算周期交替更换一次存储位置(calc_load_read_idx/calc_load_write_idx),其他程序可以去读取最近5秒内的活动任务变化的增量值。
计算示例,假设在某个CPU上,开始计算时load=0.5,根据calc_load_tasks值获取不同的active,中间进入NO_HZ模式空闲了20秒,整个计算的值如下图:
3. 运行队列CPU负载
Linux系统会计算每个tick的平均CPU负载,并将其存储在运行队列中 rq->cpu_load[5],用于负载均衡;
下图显示了计算运行队列的CPU负载的处理流程:
最终通过cpu_load_update来计算,逻辑如下:
其中传入的this_load值,为运行队列现有的平均负载值。
上图中的衰减因子,是在NO_HZ模式下去进行计算的。在没有使用tick时,从预先计算的表中计算负载值。Linux内核中定义了两个全局变量:
#define DEGRADE_SHIFT 7 static const u8 degrade_zero_ticks[CPU_LOAD_IDX_MAX] = {0, 8, 32, 64, 128}; static const u8 degrade_factor[CPU_LOAD_IDX_MAX][DEGRADE_SHIFT + 1] = { { 0, 0, 0, 0, 0, 0, 0, 0 }, { 64, 32, 8, 0, 0, 0, 0, 0 }, { 96, 72, 40, 12, 1, 0, 0, 0 }, { 112, 98, 75, 43, 15, 1, 0, 0 }, { 120, 112, 98, 76, 45, 16, 2, 0 } };
衰减因子的计算主要是在 delay_load_missed()函数中完成,该函数会返回 load * 衰减因子的值,作为上图中的old_load。计算方式如下:
4. PELT
PELT, Per-entity load tracking。在Linux引入PELT之前,CFS调度器在计算CPU负载时,通过跟踪每个运行队列上的负载来计算;在引入PELT之后,通过跟踪每个调度实体的负载贡献来计算。(其中,调度实体:指task或task_group)
4.1 PELT计算方法
总体的计算思路:将调度实体的可运行状态时间(正在运行+等待CPU调度运行),按1024us划分成不同的周期,计算每个周期内该调度实体对系统负载的贡献,最后完成累加。其中,每个计算周期,随着时间的推移,需要乘以衰减因子y进行一次衰减操作。
先来看一下每个调度实体的负载贡献计算公式:
(1) 当前时间点的负载贡献 = 当前时间点负载 + 上个周期负载贡献 * 衰减因子;
(2) 假设一个调度实体被调度运行,运行时间段可以分成三个段d1/d2/d3,这三个段是被1024us的计算周期分割而成,period_contrib是调度实体last_update_time时在计算周期间的贡献值;
(3) 总体的贡献值,也是根据d1/d2/d3来分段计算,最终相加即可;
(4) y为衰减因子,每隔1024us就乘以y来衰减一次;
计算的调用流程如下图:
(1) 函数主要是计算时间差,再分成d1/d2/d3来分段计算处理,最终更新相应的字段;
(2) decay_load函数要计算 val * y^n,内核提供了一张表来避免浮点运算,值存储在 runnable_avg_yN_inv 数组中;
static const u32 runnable_avg_yN_inv[] __maybe_unused = { //kernel/sched/sched-pelt.h 0xffffffff, 0xfa83b2da, 0xf5257d14, 0xefe4b99a, 0xeac0c6e6, 0xe5b906e6, 0xe0ccdeeb, 0xdbfbb796, 0xd744fcc9, 0xd2a81d91, 0xce248c14, 0xc9b9bd85, 0xc5672a10, 0xc12c4cc9, 0xbd08a39e, 0xb8fbaf46, 0xb504f333, 0xb123f581, 0xad583ee9, 0xa9a15ab4, 0xa5fed6a9, 0xa2704302, 0x9ef5325f, 0x9b8d39b9, 0x9837f050, 0x94f4efa8, 0x91c3d373, 0x8ea4398a, 0x8b95c1e3, 0x88980e80, 0x85aac367, 0x82cd8698, };
Linux中使用 struct sched_avg 来记录调度实体和CFS运行队列的负载信息,因此struct sched_entity 和 struct cfs_rq结构体中,都包含了struct sched_avg,字段介绍如下:
struct sched_avg { u64 last_update_time; //上一次负载更新的时间,主要用于计算时间差; u64 load_sum; //可运行时间带来的负载贡献总和,包括等待调度时间和正在运行时间; u32 util_sum; //正在运行时间带来的负载贡献总和; u32 period_contrib; //上一次负载更新时,对1024求余的值; unsigned long load_avg; //可运行时间的平均负载贡献; unsigned long util_avg; //正在运行时间的平均负载贡献; };
4.2 PELT计算调用
PELT计算的发生时机如下图所示:
调度实体的相关操作,包括入列出列操作,都会进行负载贡献的计算;
PELT的算法还在持续的改进中,各个内核版本也存在差异,大体的思路已经在上文中介绍到了,细节就不再深入分析了。
参考:
本文参考链接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hellokitty2/p/143216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