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Pm命令
1. 命令列表
$ pm <command>
命令 | 功能 | 实现方法 |
---|---|---|
list packages | 列举app包信息 | PMS.getInstalledPackages |
install [options ] <PATH > |
安装应用 | PMS.installPackageAsUser |
uninstall [options ]<package > |
卸载应用 | IPackageInstaller.uninstall |
enable <包名或组件名 > |
enable | PMS.setEnabledSetting |
disable <包名或组件名 > |
disable | PMS.setEnabledSetting |
hide <package > |
隐藏应用 | PMS.setApplicationHiddenSettingAsUser |
unhide <package > |
显示应用 | PMS.setApplicationHiddenSettingAsUser |
get-install-location | 获取安装位置 | PMS.getInstallLocation |
set-install-location | 设置安装位置 | PMS.setInstallLocation |
path <package > |
查看App路径 | PMS.getPackageInfo |
clear <package > |
清空App数据 | AMS.clearApplicationUserData |
get-max-users | 最大用户数 | UserManager.getMaxSupportedUsers |
force-dex-opt <package > |
dex优化 | PMS.forceDexOpt |
dump <package > |
dump信息 | AM.dumpPackageStateStatic |
trim-caches <目标size > |
紧缩cache目标大小 | PMS.freeStorageAndNotify |
pm命令实的实现方式在Pm.java,最后大多数都是调用PackageManagerService
相应的方法来完成的。disbale之后,在桌面和应用程序列表里边都看到不该app。
2. pm list packages命令
查看所有的package:
$ list packages [options] <FILTER>
[options]参数:
-f: 显示包名所关联的文件;
-d: 只显示disabled包名;
-e: 只显示enabled包名;
-s: 只显示系统包名;
-3: 只显示第3方应用的包名;
-i: 包名所相应的installer;
-u: 包含uninstalled包名.
规律: disabled + enabled = 总应用个数; 系统 + 第三方 = 总应用个数。
比如:查看第3方应用:
$ pm list packages -3
又比如,查看已经被禁用的包名。(国内的厂商一般把google的服务禁用了)
$ pm list packages -d
<FILTER>参数:
当FILTER为不为空时,则只会输出包名带有FILTER字段的应用;当FILTER为空时,则默认显示所有满足条件的应用。
查看包名带google字段的包名:
$ pm list packages google
3. pm install命令
安装应用:
$ pm install [options] <PATH>
其中[options]参数:
-r: 覆盖安装已存在Apk,并保持原有数据;
-d: 运行安装低版本Apk;
-t: 运行安装测试Apk
-i : 指定Apk的安装器;
-s: 安装apk到共享快存储,比如sdcard;
-f: 安装apk到内部系统内存;
-l: 安装过程,持有转发锁
-g: 准许Apk manifest中的所有权限;
PATH参数:
该参数是必须的,是指需要安装的apk所在的路径。
4. 其他参数
pm list users //查看当前手机用户
pm list libraries //查看当前设备所支持的库
pm list features //查看系统所有的features
pm list instrumentation //所有测试包的信息
pm list permission-groups //查看所有的权限组
pm list permissions [options] <group> 查看权限
-g: 以组形式组织;
-f: 打印所有信息;
-s: 简要信息;
-d: 只列举危险权限;
-u: 只列举用户可见的权限。
本文参考链接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hellokitty2/p/12260123.html